全球彩電顯示技術大戰從雙雄會走向三國殺
在全新一代海信ULED曲面電視上市背后,一個原本由日韓企業主導的全球電視顯示技術“雙雄會”格局,正在變成中日韓企業的“三國殺”。作為后來者的中國力量,正在海信的強勢推動下上演“后來者居上”。...
在全新一代海信ULED曲面電視上市背后,一個原本由日韓企業主導的全球電視顯示技術“雙雄會”格局,正在變成中日韓企業的“三國殺”。作為后來者的中國力量,正在海信的強勢推動下上演“后來者居上”。
4月8日,海信電器面向全球推出全新一代的ULED曲面電視,再次引爆2015年彩電市場旺季點火,并在國內彩電市場刮起一股顯示技術自主創新風。
此前,三星、索尼、長虹、創維等中外彩電企業均已發布各自的電視新品。海信此次上市的ULED曲面電視新品以更精細的布光技術實現了級超高動態對比度和高亮度表現,其動態對比度可達900萬:1,峰值亮度可達900尼特,是OLED電視的2倍。在色彩表現方面,海信ULED曲面電視創新應用12項炫彩處理技術,可檢測到畫面中每個顏色細節,自適應匹配對應的顏色參數,確保每一個圖像都具備純凈自然色彩以及精準顏色細節。海信XT910系列ULED曲面電視還采用了與3M公司合作研發的納米級量子點技術,達到BT709標準下140%的色域覆蓋范圍,顏色更加精準和細膩。
憑借出色的顯示性能,海信新一代ULED曲面電視將與日韓企業在電視顯示技術上展開正面較量。
眾所周知,從2002年進入平板時代以來,中國彩電企業的發展呈現出“突飛猛進”態勢,很快成為全球平板電視制造大國。但是,由于缺乏在顯示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在平板電視核心零部件上主要依靠外資進口,這也為中國從彩電大國向彩電強國轉型的“巨大鴻溝”。
即將于今年發布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將創新驅動和智能轉型提升至“前所未有”高度。作為中國版的工業4.0計劃,其核心標志就是推動中國企業原創能力的提升。對于彩電行業來說,核心創造能力就集中在顯示技術上的自主創新。
早在去年海信推出全球首創的第一代ULED電視,拉開了中國企業在電視顯示技術上與日韓企業硬碰硬較量的先河。在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彭健鋒看來,“海信的ULED技術是中國彩電業近十年來為數不多的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原創超高清技術。這將在未來帶動更多中國企業在顯示技術上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今年初韓國三星也推出采用分區控制技術的SUHD超高清電視,這也進一步確立了海信未來顯示顯示技術布局上的領先性,并將此前的電視顯示技術日韓雙寡頭競爭格局推向了中日韓三巨頭對壘的新格局。
近年來,隨著京東方、華星光電等一批中國本土平板顯示面板工廠順利投產,打破了過去全球平板顯示面板主要為日韓企業所壟斷的市場格局。特別是最近幾年來,以松下、索尼等日本老牌彩電巨頭受制于創新能力和創新速度的制約,在全球彩電市場競爭力快速衰退,這為了中國企業在顯示技術上的創新崛起,提供了彎道超車的機會平臺。
對于彩電來說,核心部件不只是一塊面板,還包括背光模組、圖像處理技術,實際上考驗著整個彩電企業在硬件和軟件的協同創新能力。比如說,當前市場上的眾多4K電視,均可以從上游工廠采購到4K面板,但由于各家企業所擁有的圖像處理技術和模組技術不同,造成了同是4K電視,但畫面顯示效果“千差萬別”的情況。
早在2008年海信投產了業內第一條LED背光模組生產線,實現了LED電視產業鏈的自主研發、自主制造。同時通過多年創新積累,取得100多項顯示技術專利,實現在動態對比度、色域、峰值亮度、黑場亮度、清晰度等關鍵指標的全面提升,完成中國企業在顯示技術上的自主技術體系的創建。
更為重要的是,與當前的OLED電視相比,ULED電視在技術成熟度和成本方面更具優勢。怡康1月份零售監測數據看,65寸大尺寸ULED電視價格僅為同尺寸OLED電視的1/3左右。ULED作為海信的平臺性顯示技術,不僅僅應用在液晶電視領域,未來將在醫療顯示、商用顯示對對比度和色彩表現要求較高的顯示領域廣泛應用,其在彩電市場的發展空間和商業價值不言而喻。